这部旷世典籍里,藏着清香醇纯的四特酒香

这个暑假,一股“博物馆热”席卷全国,各地的人们纷纷走进博物馆、展览馆参观,徜徉在灿若星辰的历史文化瑰宝中。其实,每一次观展都是一次全方位的感官洗礼,除了声光电设施所带来的视听体验,细细感受,还能闻到古人不凡的精神气息。历史是什么味道?走进底蕴十足的展览馆,细细品味文化之韵。

江西奉新天工开物展览馆中,详细介绍并展示了《天工开物》的诞生及影响力。该典籍由明代科学家宋应星著于崇祯年间,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全书三卷十八篇,并附有123幅插图,涵盖农业、工业、医药、军事等领域的工艺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在宋应星的出生地奉新,这座天工开物展览馆傲然伫立,向世人展示着天工文化与工匠精神。沿着历史的脉络,人们得以嗅见中国传统文化中务实、求索的精神芬芳。

这部旷世典籍里,藏着清香醇纯的四特酒香

关怀民生的人情味

金榜题名,经世济民,是中国古代士子的至高追求。那么,是什么让出身书香世家的宋应星最终放弃仕途,投身当时并不受重视的农业手工业研究?天工开物展览馆深刻擘画出了宋应星的人生起伏和心路历程。

明万历十五年(1587),宋应星出生于一个“三代尚书”的没落官僚家庭,他自小勤奋好学,博闻强记,不仅精通经史子集,更广泛涉猎天文地理、农业工艺等方面的书籍。1615年,宋应星在乡试中名列全省第三,然而,在其后的15年,他6次科举皆无缘功名,当清醒认识到晚明官场的腐败之后,他毅然放弃仕途,选择接受进步的实学思想。

“学而优则仕”的时代,仕途上屡屡失利的宋应星深感科举制度之死板、落后,开始醉心于被视为“小道”、“末学”的手工业生产。宋应星蔑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读书人,赞颂直接生产者的创造性劳动,批评一些书生把农民和工匠称为下等人。明末政局动荡,他将革新政治和发展科技联系在一起,想从自然之理中寻求一条救世之道,这也成为了《天工开物》成书刊印之初衷。

IMG_20230531_144430

因地制宜的风土味
在不重视科学研究,且信息闭塞的封建时代,宋应星是如何集各地之所长,写成这部包罗万象的科技巨著的呢?天工开物展览馆给出了答案。
6次赴京会试,虽名落孙山,但宋应星收获了更宝贵的财富。途中,他实地走访田地,考察生产现场,随时随地将所见所闻记录并描绘出来。1634年,宋应星任江西分宜教谕,有了更充足的研究时间,他经常到各地农村请教老农和有经验的工匠师傅,从而对很多生产细节、工艺要点、机械结构,及其呈现出来的物理作用和化学变化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江西丰富的物产成就了其发达的农业手工业,成为宋应星著书的资源库。以冶铁为例,明朝时分宜拥有全国十三所铁冶所之一,经过反复考察,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锤锻”篇中的“冶铁”一章中详细记载了我国冶金史上重大的技术变革。

值得一提的还有酿酒业,明代江西樟树酿酒产业发达,蒸馏酒技术发展成熟,宋应星实地考察,潜心研究,以“清江土烧”等南方制曲、酿造工艺为原型,总结其精华而成书,创作出《天工开物》曲蘖篇,至今仍为江西四特酒特香型工艺的理论基础。
ebfb2777c060fa6e1883559ee80eafe历久弥新的醇香味

《天工开物》出刊于1637年,跨越百年时光,其中记载的民间传统技艺,对于现代社会发展还有启示吗?在天工开物展览馆,答案是肯定的。
在日本,《天工开物》在各藩的“植产兴业”中被奉为指南,为推动明治维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在欧洲,《天工开物》的出现革新了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直接推动了欧洲农业革命;当代,德国学者薛凤所著的《开万物之技艺·17世纪中国的知识与技术》全面介绍了宋应星给人类留下的技术及精神遗产,掀起西方研究《天工开物》的热潮。

除了世界级的影响,《天工开物》离当下的我们也并不遥远。《天工开物》第二卷“乃服”中所记载的夏布技艺,至今仍焕发着非物质遗产的光辉。此外,汲取《天工开物》“乃粒”、“曲蘖”篇之精髓的四特酒,以高端产品“天工”系列致敬这部伟大著作,该系列拥有天工回味1952、天工20、天工1972三款产品,精选陶坛贮存优级基酒为基础,严选陈年老酒为调味酒,经中国一级酿造师品质把关,酒液微黄透亮、挂杯持久,凭借一口三香、诸味谐调的口感风靡高端白酒市场,助力四特品牌高质量发展。

微信图片_20230413094512

一座展览馆,满屋人文香。沉淀在四特天工醇厚酒香之下的,是《天工开物》中实事求是的工匠精神,历经时光洗涤,它将在新时代下绽放传世芬芳,熏陶着一代代人不懈求索奋进。

(0)
上一篇 2023年 8月 25日 上午11:24
下一篇 2023年 8月 25日 下午12: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