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疫情在全国多地蔓延,经济继续下探。12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1月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包括工业、消费、出口在内的多项经济指标持续疲软,供需两端承压。
供给方面,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比10月份的5.0%回落2.8个百分点。在需求方面,消费继续下降。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5.9%,增速比10月份的-0.5%回落5.4个百分点。出口增长率大幅下降。11月份,出口同比增长0.9%,比10月份的7.0%回落6.1个百分点。
投资方面,1-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5.3%,比1-10月的5.8%回落0.5个百分点,仍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关键作用。
德期货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对《财经》表示,11月份多项经济指标继续下探,显示四季度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有两个指标值得高度警惕。一是消费增速大幅下降,说明居民收入下降,经济收缩严重;二是出口增速大幅下降,外需大幅收缩。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出口一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当前外需的减弱值得警惕。
12月6日召开的中共政治局会议也释放了稳增长的强烈信号。会议指出,要更好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促进经济运行总体向好。
会议强调,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各项政策协调,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
许多经济学家对明年的经济增长持乐观态度。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2月13日联合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2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5.1%左右,呈现进一步回升态势。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认为,2023年的主题是疫情后重启,经济增速预计为“5对6”。中国将走出疫情,叠加房地产市场逐渐企稳,带动经济复苏。预计明年经济增速将回到5.4%左右,远高于今年,也比市场预期乐观。
供需两端持续疲软,消费下降5.9%
疫情的影响、出口的下降以及国内需求的持续疲软极大地影响了工业生产。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比10月份的5.0%回落2.8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11月发布的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运行情况也显示工业生产趋弱。数据显示,1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比上月下降1.2个百分点,至48.0%,其中生产指数比上月下降1.8个百分点,至47.8%,仅高于4月份,为年内次低水平。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48.9%,为2020年3月以来首次降至50%以下,表明企业对短期生产经营活动的预期趋于减弱。
需求消费的向下探索最为明显。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从10月份的-0.5%大幅回落至-5.9%。
疫情对消费活动的影响最为明显。11月3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1月份中国采购经理指数显示,11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降至45.1%,比上月低1.9个百分点。道路运输、航空运输、住宿、餐饮、文化体育娱乐等接触性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低于38.0%,行业业务总量明显下降。
从主要商品来看,汽车的销量很少出现下滑。乘联会12月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1月乘用车零售额为164.9万辆,同比下降9.2%,环比下降10.5%。
“11月份车市下滑,这在车市历史上很少见。”该协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零售额远未达到预期,这不是一个正常的趋势,制造商的预期完全落空。疫情影响生产销售,整体库存压力大。一些制造商主动调整生产和销售节奏。
郭世英认为,除了疫情对消费活动的影响,消费的大幅下降主要是受经济收缩和家庭消费下降的影响。“消费疲软是当前经济最大的痛点和绊脚石”。
投资方面,1-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5.3%,仍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关键作用。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9%,增速比1-10月加快0.2个百分点,连续7个月上涨。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3%,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4.0个百分点。
房地产投资继续下探。1-11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23863亿元,同比下降9.8%,1-10月份下降8.8%。其中,住宅投资94016亿元,下降9.2%。
近期各项政策加码支持房地产,信贷、债券、股权“三支箭”发力支持房企融资,但效果并不明显。
“外界不应该对住房政策的基调有太多误解。”郭世英认为,当前的一系列住房政策是为了纠正过去市场持续低迷时从紧的房地产政策,主要是为了避免房地产市场的系统性崩溃,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的经济刺激政策,房住不炒的总基调没有改变。
因此,郭世英预计,房地产市场的改善和修复只会扭转市场过度悲观的预期,市场整体仍处于较之前相对低迷的状态。恢复所有数据需要很长时间。房地产仍然是影响经济增长的负面因素,不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部门。“因为房地产下行的大周期趋势不会改变,而且这个下行周期和之前的上行周期一样,也会经历很长的时间”。
扩大消费将是明年经济政策的主力。
此前,许多经济学家预测,随着一系列稳定经济政策的出台,第四季度经济将强劲复苏,中国银行研究所等多家机构预测,第四季度GDP增速将扩大至5%左右。但受疫情影响,10月和11月经济复苏依然乏力。郭世英预计,第四季度GDP增速可能低于3%(第三季度为3.9%),全年GDP增速将在3.2%左右。
然而,尽管经济复苏的进程经历了挫折,但随着防疫政策的进一步优化,中国经济复苏的有利条件也在增加。继11月疫情防控“二十条”新政策出台后,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优化落实疫情防控十条新举措——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明确不再查验跨区域流动人口健康码;除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托儿所、中小学等特殊场所外,不要求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查卫生编码。
对此,郭世英表示,疫情防控措施的调整对经济增长是一个重大利好。但随着感染人数的增加,人们对疫情的恐惧并没有消除,会有一段时间的侵袭和阵痛。预计这种阵痛会持续到春节后,到明年四五月份疫情发生前,我国正常的经济活动会逐渐恢复。
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也认为,疫情防控措施全面调整的过程可能是渐进的。考虑到中国新冠肺炎目前的低感染率,疫情控制自由化初期对经济的潜在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展望2023年,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随着疫情防控的逐步调整,明年将是千方百计拼经济的一年。
郭世英认为,之前严格的疫情防控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增长,疫情防控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对于接下来的经济增长是重大利好。考虑到外需的不确定性,预计明年GDP增速在4.5%-5%之间。瑞银集团特约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2023年国内消费复苏将推动实际GDP增速回升至4.5%。
中泰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杨昌也表示,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明显变化,“松绑”经济基本面有利于为经济恢复创造更好的环境。受部分城市全局静态管理的影响,今年经济最低点在4-5月,疫情防控措施在此阶段有明显变化。所以可以认为11月份的经济数据已经触底,进入复苏过程。
今年以来,国内需求持续疲软,居民消费倾向低迷。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认为,努力扩大内需将是2023年经济战略的主基调。郭世英告诉《财经》记者,启动内需,除了基建投资,扩大消费将是2023年政策的主要力量。
东方金诚宏观经济团队也认为,疫情消退后消费的恢复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而改变2022年经济增长主要由投资和出口拉动的局面,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将明显增强,这也是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重要标志。
12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流通为主体、国内外双流通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的必然选择。展望2035年,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远期目标是:消费和投资规模再上新台阶,全面建立完整的内需体系。
可以看出,未来国内市场主导国家经济周期的特征将更加明显,消费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居民消费的优化升级将与现代科技和生产方式相结合,中国这个全球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将不断发展壮大。郭世英说,这表明国家非常重视扩大内需,明年将加强国内流通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