鲲鹏计划获得者,钛媒体APP官方账号,优质科技领域创造者。
密切注意
新茶大战,结局已经到来?老二老三联手对抗老大的故事再次上演。
12月5日,乃雪茶业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乃雪茶业”)发布公告称,已就乐乐茶业的主体公司上海茶天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乐乐茶业”)签署投资协议。投资完成后,乃雪茶业将持有目标公司43.64%的股权,即乃雪茶业将成为乐乐茶业的第一大股东。
此次收购可谓是乐乐茶持续两年多的努力的终结,因为有消息称,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乐乐茶就被有意出售,多方都在寻找接盘者。根据财新最近的报道,即使在与乃雪茶叶的交易敲定之前,乐乐茶仍在试图与许多潜在的接收方接触。
虽然乐乐茶看似“急于销售”,但它也是国内新茶领域有影响力的玩家之一,尤其是在华东地区,乐乐茶有着良好的品牌实力和消费者认知度。
近两年也有人考虑伸出橄榄枝:2020年底,喜茶曾接洽乐乐茶关于收购事宜,双方沟通了半年多。但由于乐乐茶股东无法就交易条款达成一致,喜茶最终放弃收购。
最终,中国另一个新的大茶巨头——乃雪的茶被收入囊中。后者也是中国“第一新茶”。根据奈雪茗茶此次的公告,“奈雪茗茶在门店拓展、供应链、数字化自动化、内部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将为乐乐茶赋能,帮助其进一步成长。”
为什么乐乐两年多前就想办法接手茶叶?这两年多来,乐乐茶运营的怎么样?这次收购后,奈雪的茶能得到什么帮助?这对中国的新茶产业会有什么影响?
这次“接管”之后,奈雪似乎只有一个对手,西茶,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奈雪对喜欢茶的乐乐茶“彻底、彻底、坚决放弃”的拿下意图是什么?
01乐乐茶曾经被王思聪看好。
这种“强心剂”不仅进入了低迷的国内新茶行业,也进入了本次事件的主角——乐乐茶。因为在此之前,乐乐茶的上一轮融资停留在2020年7月,也就是说,在过去的两年半时间里,乐乐茶未能获得公共资本的支持。
乐乐并不是一直不愿意招资本。据天眼查了解,2018年,乐乐茶由水滴资产完成股权融资;2019-2020年,乐乐茶也实现了多轮融资。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4月,翔凤投资中国基金对乐乐茶进行了近2亿元的Pre-A轮融资,投资方中也出现了王思聪旗下的普思资本;2019年10月,乐乐茶完成折合人民币1.75亿元的战略融资,投后估值17.1亿元。
获得王思聪青睐的乐乐茶,是2016年在上海成立的现茶品牌。其主打20-40元之间的“茶叶+烘焙”模式,产品定价和产品类型与喜茶、乃雪类似。成立刚一年,乐乐茶就凭借“脏包”走红,在市场上大受欢迎。
在市场的追逐和资本的加持下,乐乐茶开始了快速扩张的步伐,门店一度从华东扩张到华北、华南、西北、西南。创始人郭楠曾表示,要把乐乐茶打造成上海的城市名片,加密在华东地区。计划2023年开店500家。
但回过头来看,就单个企业而言,乐乐茶这种略显激进的开店策略,因为缺乏跨区域管理能力和供应链深度,缺乏实力支撑。就行业整体而言,流行了两年的新茶电路的热度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也开始降温,并且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降温速度在加快。
2019年下半年,乐乐茶也出现了轻微抄袭事件。指出包括青青乌龙茶在内的乐乐茶推出的多款新品,在包装、名称、原料等方面涉嫌抄袭现代中国茶铺。事后,乐乐茶并没有正面回应抄袭一事,但这一事件已经对乐乐茶的公众声誉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害。
就乐乐茶而言,行业层面的劣势和单个企业的问题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因为缺乏实力支撑,门店数量的激增显然大大增加了乐乐茶的成本压力。随着行业的降温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资本逐渐疏远了新茶行业。没有外部融资,乐乐茶处境更加艰难。
于是,近一年多来,乐乐茶开始大幅关店,“瘦身”自救。2021年10月退出Xi安市场;2022年2月,乐乐茶宣布正式关闭其在广州的最后一家门店——领先购物广场,这标志着其彻底退出华南市场;现在全国各地的乐乐茶店大多集中在华东地区,尤其是上海。
公告显示,2020年和2021年,乐乐茶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7.28亿元和8.7亿元,税后亏损分别为2064万元和1817万元,净资产分别为1.94亿元和1.82亿元。今年7月,大股东LelechaGroupLimited(香港私人公司)持有的乐乐茶股权被冻结,被冻结股权金额约为人民币2386.7万元。
从这个财务状况可以看出,乐乐茶确实需要外界输血,即使不能说危在旦夕。
乃雪不想成为“大冤家”
虽然乐乐茶有过高光时刻,一度在国内高端新茶市场巨头阵营中排名第三,仅次于喜茶和乃雪的茶,但要不是乃雪这次出手,乐乐茶可能真的命数不多了。据钛媒体报道,一位接近乐乐茶的内部人士对此次收购评论道:“相当于救了[乐乐茶的]一命”。
其实有意思的是,正如开头所说,在国内高端新茶玩家的阵营中,另一巨头喜茶也曾是拯救乐乐茶于水火的“白衣骑士”,在其中上演的戏码甚至赚足了路人眼球。
2021年7月,喜茶和袁琪森林都被曝光购买乐乐茶。据悉,双方也看重了乐乐茶的渠道价值,喜茶似乎表现出了十足的诚意:先是通过黑蚂蚁资本接触了乐乐茶,然后支付了高达2亿元的“保证金”。
但是结果不尽如人意,最后的场景也不是很好。广业内人士都知道,面对当时外界的传言,喜茶创始人聂云臻在朋友圈公开否认收购乐乐茶:“消息不实。介绍中介后有过一些接触,但在深入了解内部情况、业务数据和情况后,他已经完全、彻底、坚决地放弃了。”
作为一个新茶巨头的创始人,聂云尘果断的语气,需要用三个副词来强调,多少让外界有些意外。有人认为,聂云臣表面上释放了乐乐茶不好的强烈信号,但背后可能有“实际压低价格”的嫌疑。但是,就算抛开这些论调,被公开唱衰的乐乐茶,显然越来越像一个烫手山芋,没人敢接。
那么这个时候,问题来了。奈雪的茶会为何选择收购盈利能力同样难以乐观的“烫手山芋”乐乐茶?
首先,涉及到收购的层面,逐利而精明的资本自然不愿意成为“大冤家”。在乐乐茶业收购的交易文件中,乃雪茶业将承担总额达5.25亿元的投资事项对价,其中3.25亿元用于转股,2亿元用于增资。换股部分对应的对价第一条写明,奈雪氏茶业将于交割日支付换股价款2.925亿元,其中2.6亿元用于乐乐茶业偿还债权贷款,其余3,250万元用于乐乐茶业自用。
奈雪茶叶除了解决乐乐茶的急贷问题,还利用一些条件对乐乐茶进行适度限制。如果要获得1亿元的认购款,乐乐茶需要向乃雪茶业借款不超过8000万元,需要偿还这部分借款。很明显,乃雪希望这笔钱能花得好,而不是成为只收拾残局的“大冤案”。
其次,奈雪的茶的畅销,可能与两者在很多方面的互补性和共性有重要关系。
先说互补性。与西槎、乃雪的茶在广东立足不同,乐乐茶发源于上海,在华东盘踞已久。经过几年的运营,乐乐茶与竞品相比,无论是用户口碑还是品牌影响力都有一定的优势。比如乐乐茶,在烘焙产品的研发上独树一帜,用户口碑比奈雪好。
谈完共同点。奈雪的茶在经营理念上更接近乐乐茶。早期双方都是以“饮茶烘焙”的双产品模式为主。对于此次收购,奈雪芳也表示:“乐乐茶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品牌,尤其是在产品力的打造上,我们的理念是一致的”。此外,两者都坚持直营店经营和扩张,在“第三空间”的探索上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事实上,这几年奈雪一直在投资收购。此前,已投资新茶品牌茶一记、咖啡品牌AOKKA、烘焙品牌“禾索”、咖啡连锁品牌“怪兽瞌睡”等新兴品牌。这些动作一方面是在内卷化严重的茶叶赛道,中小品牌压力变大,自然会引发行业的并购。另一方面,它们也反映了奈雪更加积极主动的发展理念,将产品矩阵从喝茶、烘焙扩展到更广泛的范围。
对于乃雪来说,在购买乐乐茶之前,上海是一种有着“艰难意义”的存在。奈雪披露的2022年中期业绩报告六大城市奶茶店数据中,上海的店铺数量仅次于奈雪深圳总部,但上海的店铺业绩却有些不尽如人意。2022年上半年,上海商铺营业利润率仅为-16.2%,在六大城市中排名垫底。
奈雪在2022年3月举行的投资者关系会议上也承认了竞争对手的优势:“上海确实有一些友商的先天优势,上海更喜欢咖啡文化,或者有更多小众品牌供消费者选择”。想必乐乐茶是奈雪口的“朋友”之一。既然已经来不及攻占上海这座堡垒,那么收购乐乐茶也算是曲线救国吧。
最后,在乐乐茶主观上“绝望”、客观上处境艰难的情况下,乃雪选择收购乐乐茶,虽然不能说是“赶人”,但势必会在谈判立场上占据一定的主导地位,这一点在最终价格上已有所体现:以此成交价计算,乐乐茶整体估值为12亿元,较2020年7月上一轮融资时的17亿元估值下跌30%。
03喜茶第一宝座不保。
收购乐乐茶,客观上让国内高端新茶呈现出这样的新局面:从原来的“三强(喜茶、乃雪茶、乐乐茶)两超(喜茶、乃雪茶)”到现在的“两超”,未来喜茶和乃雪的竞争将更加直接和激烈。
虽然奈雪获得了“新茶第一股”的称号,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奈雪都处于行业第二的位置。奈雪2021年初披露的招股书显示,2020年国内高端新茶行业竞争格局中,喜茶以27.7%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奈雪以18.9%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
这种市场地位体现在融资和估值上:据IT橙了解,喜茶最新一轮融资是2021年7月金额为5亿美元的D轮融资,有红杉资本中国、高岭投资、腾讯投资、黑蚂蚁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参与,喜茶估值一度达到600亿元。
然而,这场资本盛宴已经化为一缕烟,消失在过去。红星资本局发布的《2022年中国新茶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国内高端茶头品牌市场份额排名中,喜茶仍以23%占据第一,但紧随其后的是乃雪的15%和乐乐的7%。奈雪和乐乐茶的市场份额总和与喜茶非常接近。
其实这个数字也反映了奈雪收购乐乐茶背后的一些战略考量。单说奈雪品牌的市场份额,可能和喜茶还有些差距,但是有了乐乐茶,就可以和喜茶相当了。
如果看更直观的门店数量,奈雪已经超过喜茶。根据奈雪此前的招股书,到2020年底,喜茶在全国拥有690家门店,而同期奈雪只有489家门店。红星资本局发布的上述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奈雪以919家门店超越856家喜茶门店。算上现在已经收入囊中的乐乐茶的门店,奈雪无疑在门店数量上超过了喜茶。
但门店数量只是一个宏观的单一维度,在与利润水平密切相关的更精细的年效率上,奈雪与喜茶还有很大差距。东北证券发布的研报显示,奈雪标准店和PRO店年平效率分别为5.1万元/m2和5.8万元/m2,喜茶标准店和GO店年平效率分别为9.4万元/m2和12.2万元/m2。
“第三空间”大店模式让奈雪饱受租金成本之苦。同样,根据东北证券的测算,奈雪的租金占总营收的15%-17%,而喜茶泽的租金只有7%-9%。在人力成本方面,奈雪似乎也令人担忧。中信建投的研究报告显示,喜茶单店员工在18-20人,而奈雪的茶则员工多达25人。
与竞品相比,较高的人力和租金成本明显压低了奈雪在年平效率和单店利润方面的表现,但奈雪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试图开设越来越多店面面积较小、没有现场烘焙区、员工较少的PRO店,并通过开发和投资自动化设备、优化整体SOP(标准作业程序)来降低人力支出。
值得观察的是,收购乐乐茶后,双方可以共享部分资源。短期内,奈雪之前在数字系统和硬件上的投入成本有望被摊薄;从长远来看,两者能否擦出更多火花,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期待。
放眼国内高端新茶市场,如今的乃雪似乎只有一个对手——喜茶,而且离双方的刺刀见红也不算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