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杭州5月31日消息(见习记者 李晓晓)5月30日,浙江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第四场新闻发布会,围绕“推动浙江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主题,介绍相关情况。
二十年来,从建设文化大省、到文化浙江、再到文化强省的战略部署,浙江文化建设与“3个力”和“8项工程”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久久为功、又持续深化。
发布会现场(央广网记者 李晓晓 摄)
聚焦“3个力”
持之以恒“增强先进文化的凝聚力”。大力弘扬红船精神、浙江精神,特别是立足“重要萌发地”这一最大优势,深入实施铸魂溯源走心三大工程,形成了一批重大理论成果。
持之以恒“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04—2021年,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从442亿元增长至5145亿元,占GDP比重从3.8%增长至6.95%。培育华策影视、横店影视、大丰实业、宋城演艺等一大批优秀民营文化企业,推出了一系列优秀文艺作品、文创产品、文旅精品。
持之以恒“提高社会公共服务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形成了农村文化礼堂、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城市书房等文化惠民浙江经验,建成8000多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让文化建设成果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
推进“8项工程”
文明素质工程。久久为功打造“最美浙江人”品牌,让“最美”成为浙江的一道风景、一种风尚。截至目前,涌现出“时代楷模”5例、全国道德模范18人、“中国好人”536例。全国文明城市数量从2005年的1个增加到目前的27个,成为首个全国文明城市设区市“满堂红”的省份。“浙江有礼”省域文明实践被列入共同富裕“十大标志性成果”之一。礼让斑马线、聚餐用公筷等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明品牌。
文化精品工程。设立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培育一流的文艺土壤、营造一流的创作生态。推出了一批具有鲜明浙江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浙产优秀作品。
文化研究工程。出版学术著作超过1700部,形成了一批标志性成果。持续擦亮阳明文化、和合文化、宋韵文化等优秀历史文化金名片。
文化保护工程。杭州西湖、中国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江郎山入选世界自然遗产,浦江上山遗址、余姚河姆渡遗址等得到系统性保护利用。“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等11个项目入选人类非遗,去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全省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实现“五连冠”。全省40余处革命遗址列入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在全国率先推出乡村博物馆、景区博物馆。
文化产业促进工程。之江文化产业带、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等重大平台加快推进,视听产业、数字出版、短视频、数字音乐等四大国家级基地落户浙江。实施文化企业“凤凰行动”,全省拥有规上文化企业5915家、上市文化企业45家,历年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文化企业数量稳居全国前列。世界旅游联盟总部永久落户浙江。
文化阵地工程。高标准建成杭州国家版本馆、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浙江音乐学院、浙江小百花艺术中心等重大文化设施,之江文化中心作为全新文化地标,将在不久后投入使用。累计建成5万余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和农村文化礼堂。创新打造了城市书房、社区文化家园等基层文化阵地矩阵。建好用好管好互联网主阵地。
文化传播工程。县级融媒体中心改革创造全国经验,市级媒体深度融合稳步推进。创新打造“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组建全省统一的技术平台“传播大脑”,精心打造重大传播平台和“潮新闻”“Z视介”客户端。连续9年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国际网络空间治理中发出浙江好声音。打响“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省域品牌,擦亮浙江作为“重要窗口”的对外形象。《之江新语》《红船精神》等图书多语种全球出版,“丝绸之路周”活动影响广泛,“浙江文化金名片”海外传播工程有声有色。
文化人才工程。截至目前,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36人、青年拔尖人才2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84人、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29人,入选总量处在全国第一梯队。
此外,新闻发布会现场,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芮宏就“浙江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方面的好做法”,回答了央广网记者的现场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