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中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了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可以看到,文化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始终是满足人民群众与时俱进的文化精神需要。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提供更加丰富多彩、具有更高精神品位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达成全社会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蓬勃精神状态。其发力方向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牢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深入践行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艺创作原则,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

文艺创作提供精神产品、传播思想信息、担负文化传承使命,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公益属性,具有重要的精神教化和社会引导功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实践中,更须牢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一语破的地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进一步明确了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服从社会价值的原则,为新形势下文化改革、文艺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达成文化强国目标的进程中,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都应牢牢把握这一创作原则,跟上时代诉求、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努力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推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着力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使之成为激发文化创造活力的引擎,成为满足人民高品位文化需求的源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政策进一步厘清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明确文化事业坚持政府主导、财政支持,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而文化产业坚持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一系列政策着眼提高文化产业发展效益,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激活全社会的文化创造力。未来,应着力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全面转型升级;要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促进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由此,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双轮驱动”,满足人民多样化、高品质文化需求。

——统筹把握基本文化公共服务的平衡性,推动人民群众平等地享有文化资源、文化服务、文化成果的机会和权利,着力达成文化公平与文化共享。

推动文化发展、建设文化强国,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切实把公共文化服务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着力增强人民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聚焦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农村文化发展不充分问题,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促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共同繁荣;一方面,加强国家重大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推进国家版本馆、国家文献储备库、智慧广电等工程,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建设推动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焕发时代风采。由此,以文化服务的公平、共享,在亿万人民心中筑牢无形的强国之基。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0)
上一篇 2023年 5月 27日 下午7:12
下一篇 2023年 5月 27日 下午7: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