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城:“崇文争先”,以文化赋彩新时代群众美好生活

北京东城:“崇文争先”,以文化赋彩新时代群众美好生活

“崇文争先”,以文化赋彩新时代群众美好生活

赵海英

(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文化强区”是北京市东城区一以贯之的发展战略。近年来,东城区始终坚持“崇文争先”理念,将“崇文”作为发展的实施路径,以“争先”作为发展的价值目标,坚持文化赋能,走出了一条以文化为根基、为底色、为驱动的城市创新发展之路,以文化赋彩群众美好生活。

北京东城:“崇文争先”,以文化赋彩新时代群众美好生活

隆福文化中心吸引年轻人游览打卡

  推动文化与城市共生,以文化传承滋养群众精气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东城区的一张金名片。东城区大力传承历史文脉,活化利用厚重的文化积淀,构建“文在城中、以文化城、文城一体”的整体城市意象,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焕发古都中轴活力。著名的北京中轴线是一条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长、保存最完整且历史悠久的城市轴线。东城区以中轴线申遗为契机,先后完成社稷坛、太庙、皇史宬等一批重点文物腾退,开展钟鼓楼保护修缮和北大红楼周边综合整治,打造形成永定门北望中轴线景观视廊,让中轴线古都脊梁壮美呈现。依托中轴线周边文化资源,策划开展“中轴线上”系列文化活动,联动故宫博物院举办“读懂故宫”公益艺术公开课,举办永定门光影秀、“一元‘中’始”中轴线特展、“唱响中轴”等活动,生动讲述“中轴故事”,为这条古老的城市之轴注入新的生机活力。

留住老城独特气质。老街、胡同、四合院构成了北京独有的城市肌理。东城区持续推进历史建筑、城市水系和传统四合院民居整体保护工作,深化历史文化街区成片保护、有机更新。重现“水穿街巷、绿树成荫”的玉河故道风光,守住老城文脉、肌理、底色和气质。以“绣花功夫”完成崇雍大街整治提升,再现“文风京韵、大市银街”的古都风貌。通过整修道路、拆除违建、美化文化墙,全面完成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将整治工作由街巷向院落延伸,通过“微整治”建成“美丽院落”百余个,让老街坊住上古朴雅致的院落,拥抱和谐宜居的生活。

唤醒文物历史记忆。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构建“一轴两线多片”的文物活化利用整体格局,将文物保护利用有机融入城市生活。对区级58处文物进行全方位“体检”,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数据支撑。启动文物“活历计划”,创新引入公益信托基金,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活在当下、服务当代。开展北京古建音乐季,用音乐奏响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美好序章。打响“会馆有戏”品牌,以“小而雅”的沉浸式演艺活动激活会馆文化。

北京东城:“崇文争先”,以文化赋彩新时代群众美好生活

“会馆有戏”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时代风采

推动文化与生活共享,以文化服务提升群众满意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东城区推出《贯彻落实“崇文争先”理念 进一步加强“文化东城”建设的实施意见(2020年—2025年)》及一系列织补政策,构建起近中远相衔接的完备政策体系,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探索。

文化空间从“单一模式”转向“多元融合”。将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城市生活服务圈,在全市率先建成覆盖均匀、便捷高效的“十分钟文化圈”,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2.1平方米。利用各类腾退空间拓展文化新场景,40家演出剧场为城市注入艺术活力,37处博物馆带领群众探古寻今,推出美后肆时、角楼图书馆、27院儿等集生活美学和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新型城市文化空间,让群众不出胡同就能近距离接触文化艺术。建设故宫—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联动周边资源形成文化聚集效应,建设综合性文化融合发展新地标。

文化供给从“政府主办”转向“跨界协同”。推出“1+6”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全过程管理办法,将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工作升级到“‘选、用、管、培’全过程闭环管理”的4.0阶段。出台引导支持实体书店进商场、进楼宇、进社区、进园区的“四进”政策,全区万人拥有实体书店达2.7家,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实现诗与远方的相遇。推出“戏剧之城”“5+4+3”促进体系,南锣鼓巷戏剧展演季、全国话剧展演季等一系列戏剧活动“好戏连台”,形成“大戏看北京,好剧在东城”的示范效应。

文化品牌从“自主设计”转向“自发生长”。积极培育城市文化土壤,吸引中国文学盛典、中国纪录片大会、北京文化论坛、大学生电影节等活动落地东城,搭建文以载道、以文传声的重要平台。成立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借力专家智库开办“文化会客厅”,点亮群众身边的“文化家园”。前门历史文化节、孔庙国子监国学文化节、钟鼓楼相声会、“书海听涛”等生发在东城的文化品牌活动,成为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大舞台。

北京东城:“崇文争先”,以文化赋彩新时代群众美好生活

鼓楼的“晨钟暮鼓”吸引广大游客沉浸式体验

推动文化与产业共融,以文化创新增强群众获得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东城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培育“文化+”新模式新业态,打通文化链与价值链的联接,以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促进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以融合化延伸文化产业链条。推进文化与旅游、金融、科技、商业等有机融合,构建起“金融加速、贸易扩容、园区提质、项目带动”的文化创新融合发展模式,让文化要素切实活起来、亮起来、动起来。作为全国首批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创建地区之一,成立示范区服务中心、文化产业投融资联盟,发布“文化英才贷”“文创贷”等创新产品,实现文化与金融融合发展。全力建设文化产业与文化贸易相互促进的国家文化出口基地,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以生态化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启动文化企业专项扶持计划——“文菁计划”,设立总规模10亿元、首期规模4亿元的“文菁”文化+产业基金,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化企业提供针对性的扶持措施。联动光线传媒、煌程影业等驻区文化企业开展文艺精品创作,推出电影《革命者》,电视剧《胡同》《情满九道弯》,话剧《钟鼓楼》,文化探访微纪实专题片《老单走东城》等一批富有正能量和感染力的文艺精品,有效激发群众的文化自信。

以场景化赋能文化产业空间。积极利用老旧厂房等疏解腾退空间建设文化产业园区,推动“胡同里的创意工厂”空间拓展及升级改造,77文创园、雪莲亮点文创园等成为网红打卡地。推动园区由“封闭管理”向“开放共享”转型,如今,全区42家文化产业园不仅是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地、优质企业的集聚地,更在逐渐成为城市更新的承载地、生活美学的新高地,引领着城市美好生活。

(0)
上一篇 2023年 5月 11日 下午9:12
下一篇 2023年 5月 11日 下午9: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