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时代下,深圳商业地产稳中向前,商业活力逐渐回归。
3月24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常态化发行相关工作的通知》。
其中指出,将优先支持百货商场、购物中心、农贸市场等城乡商业网点项目,保障基本民生的社区商业项目发行基础设施REITs;通知同时强调,严禁规避房地产调控要求,不得为商品住宅开发项目变相融资。

证券市场周刊对此表示,“商业类地产放行将大大拓展地方发行基础设施REITs底层合规资产不足的问题。大量具备充沛现金流的商业类地产物业有望通过REITs的发行,找到融资和退出的渠道,这无疑是给了冷清的地产市场一记强烈的刺激。”
一.多中心化商业格局,特色商圈不断扩容进阶
深圳的商业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极快,伴随着40多年的城市更迭,深圳也孕育了自己的商业特色,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深圳商业的发展更是备受关注。
2022年深圳全市共计新增商场供应量136万㎡,排名全国第六。据铱星云商不完全统计,深圳2023年拟开业商业项目约22个,总商业建筑面积达到约153.3万㎡。

深圳的核心商圈分布在城市以南,靠近海岸线,以商圈老大哥“东门”为原点,呈现出向西发展的趋势,南山区和宝安区成为近年来商业项目推进的热门区域,总体上呈现“多区开花”的态势。
以壹方城、万象天地、华润万象城、欢乐海岸购物中心、福田九方购物中心华强北为例,大都是以零售、餐饮、娱乐、休闲、文化、康体于一身,营造了客群互动性极强的公共购物空间,可以满足市民日常出行的一系列消费需求。
据官方不完全统计,目前,深圳5万平方米以上的购物中心超过100个,年营收超30亿元的购物中心达8个,A类商业项目达到了33个,打造了以万象城、万象天地为首的一批高端购物中心。

与此同时,一众头部企业也在不断创新,探索商业发展的新模式。
像去年华润万象生活打造了首个市集型主题MALL——万象食家,以“食”为主题,引进了一批生活方式品牌;中洲集团推出的中洲湾C Future City,引进了华南首家茑屋书店、中国内地首店、潮玩集合店等新兴品牌元素。
还有在今年即将开业的:万科联合深铁打造的全新一代TOD商业——深圳COMORROW超深活中心;恒裕集团在后海总部基地打造的“新奢主义”商业旗舰——恒裕·香悦X等等。

据赢商网不完全统计,今年一季度,深圳45家重点商场新开了150家门店,对比2022年同期,增长了42%。其中,城市级别及以上首店达到22家,占比14%。随着品牌首店的持续加码,优质店铺将加速聚集,优质商场也将带动区域商业的崛起。
二. 甲级写字楼寻租活跃度上升,前海在新兴子市场中遥遥领先
第一太平戴维斯数据显示,2022年深圳写字楼年度净吸纳量同比下降73%,写字楼租赁需求维持在近年低位,截至去年末,深圳全市空置率环比上升1.5个百分点、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至24.9%。
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去年深圳写字楼新增和存量的需求都比较弱,再加上疫情的影响。
不过,新兴子市场方面,前海表现较为突出,2022年全年净吸纳量近23万平方米,遥遥领先其他区域,今年前海还有约115万平方米的新增办公面积,也是供应量最大的片区。

进入2023年以后,市场信心日渐恢复、市场需求也在持续上涨,随着国内经济的复苏,写字楼市场寻租活跃度显著提升。
据高力国际数据显示,一季度深圳写字楼净吸纳量5.3万平方米,较去年四季度上升了64.5%,全市甲级写字楼存量调整至829.2万平方米。

未来,在供应端将有近百万平方米的新增供应入市,南山区为供应主力,集中分布在前海和深湾超总两大片区,西丽、留仙洞片区也加入供应大军。
在需求端,伴随着国内经济复苏、政策扶持、企业扩张计划的重启,需求会逐步增加,写字楼的空置率有望下降,预计市场吸纳量环比将有较为明显的增长。
三.展望
今年前两个月,深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619.42亿元,同比增长6.7%,领跑全国全省。除受国内经济复苏影响外,还有深港全面恢复通关带来的提振作用。
深港恢复通关后,深圳因为物价相对香港较低,成了许多香港人的休闲娱乐消费目的地,“反向带货”一时成为社交媒体的热点话题,除了带动口岸商贸再度兴盛外,更刺激了商业和消费市场的升温。

据中研普华《2023-2028年中国商业地产行业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分析,从商业地产市场整体来看,过去库存压力高企的商业地产随着新开工的减少、销售的增加,近几年存量开始减少,商业地产的风险逐渐降低。
随着国内经济的复苏、市场需求的持续上涨、疫情影响的减弱、商业地产REITs政策的发布以及深港“换城消费”的升温,深圳商业地产的发展将迎来新的局面。